親子之間應把對抗轉為合作

  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公共場所,當孩子無視規(guī)則的存在,一定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時,父母經(jīng)常會無奈地大吼大叫,或與孩子陷入爭斗中。備感挫折的父母有時會無奈地自問:“現(xiàn)在到底是誰在當家?”

  父母經(jīng)常會覺得制定規(guī)則是自己的責任,而遵守那些規(guī)則是孩子的義務,但事情往往不像表面上看到或想象的那么簡單,因為導致孩子敵對或頑抗的原因有很多,有時是因為孩子感到受挫、失望,也可能是孩子故意要違背父母的要求與期待,所以父母在解決親子沖突時,應該先試著了解孩子反抗的動機,雖然這是一件困難的任務,卻是化解沖突最快速、有效的方法。

  其實,孩子每次的抗拒行為,都是在傳達一些信息給父母,父母必須先加以解讀再作反應。例如,孩子傳達的也許是一種挑戰(zhàn)權威的信息——“是你當家,還是我當家?”這時,父母只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,就可以遏制孩子想推翻父母權威的念頭。也許孩子傳達的是自覺被忽略的信息——“自從弟弟出生后,爸媽眼里就只有弟弟,不再像以前那樣關心我,他們不再愛我了,我討厭爸媽,我討厭弟弟!”這時,父母必須做出積極的行為,讓孩子的內(nèi)心恢復平衡。

  成功的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,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想法與感受,傾聽孩子們的想法,然后解讀孩子反抗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,并立即加以補救。父母如果能深入地了解孩子,就能分辨孩子的小腦袋在想什么;父母如果會仔細傾聽,孩子就會讓我們知道他心里的想法,父母若不懂得傾聽,就只能不斷地在黑暗中摸索。

  父母在試圖了解孩子反抗行為的原因的同時,也不要忘了經(jīng)常檢討自己的態(tài)度——在處理親子沖突的過程中,自己是不是聲色柔和的父母;在與孩子溝通時,自己是否老以批評和質(zhì)問的語氣評論孩子的行為。后一種應對方式無法鼓勵孩子合作,反而是在貶抑孩子。若能以商量、感謝的方式和孩子溝通,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,例如,“如果你把掉在地上的臟衣服丟進洗衣籃,就幫了我一個很大的忙。”

  最后,父母還要不定時地對規(guī)則進行反思,規(guī)則應該依據(jù)孩子的年齡、孩子反抗的真正原因進行調(diào)整,切勿一成不變。最重要的是,對于規(guī)則的執(zhí)行,只需要抓住大方向,并堅持最重要的部分,同時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,哪些規(guī)則有(或沒有)討價還價的空間。當孩子不再覺得父母只會不斷地命令,或總是制定嚴格的規(guī)則時,孩子自然就會愿意和父母合作,許多親子間的戰(zhàn)爭就可以避免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